据中国化工信息网获悉,近日,华东理工大学修光利教授团队与东京都立大学村山徹教授团队在长效催化脱除冷链乙烯领域取得突破。
我国是果蔬生产及物流运输大国。果蔬采摘后将持续释放乙烯催熟剂,加速其成熟老化与品质劣变。已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冷链系统0℃~4℃的低温条件下,痕量乙烯也会催熟、老化新鲜蔬菜和水果。因此,探索高效、持久的冷链环境痕量乙烯脱除方法和技术至关重要。
脱除乙烯的方法有多种,如水洗法、稀释法、吸附法、化学法等,但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两种方法:高锰酸钾氧化法和高温催化法。针对冷链环境运输过程中,高温催化法显然是不适用的。高锰酸钾氧化法是用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多孔材料(即载体),如氧化铝、分子筛、蛭石、碎砖块、泡沫混凝土等,然后将此载体放入库内、包装箱内或闭路循环系统中,利用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能将乙烯除掉。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使用的用于脱除乙烯的保鲜剂多为这种产品。这种方法脱除乙烯虽然简单,但脱除效率低,还要经常更换载体(包括重新吸收高锰酸钾),且高锰酸钾对皮肤和物体有很强的腐蚀作用,不便于现代化气调库的作业。一般用于小型或简易贮藏之中。
因此,在研究开发乙烯低温催化氧化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发现乙烯难以高效深度氧化为二氧化碳,主要被转化为乙醇、乙醛、乙酸等中间体,沉积在催化剂表面。通过结合分析各个中间体在冷链工况下的物态性质,推断若可将乙烯选择性氧化为乙酸这一在0℃~4℃为类固态的中间体物种,则有望大幅提升催化剂在冷链条件下的催化氧化乙烯稳定性。
基于此,开发出可选择性氧化乙烯为乙酸的催化剂,在线质谱证实该催化剂可生成乙酸产物。乙烯脱除实验显示,该催化剂在0℃条件下的乙烯脱除率高达80%并稳定超过40小时,且该催化剂单次工作时间可达15天,并可通过热处理方式使催化剂性能完全恢复。